慕东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一晃我在铁路房建岗位上已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即将退休的这一刻,那些过往的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当时我们还属于济南铁路局徐州铁路分局建筑段,我们8名青年被分配到了枢纽领工区枢二工区,班长带我们在工区种下了扎根树(杨树),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立足本职,干好工作。
工区负责孟家沟枢纽编组场及北区沿途各火车站的房屋维修。在三张茂站修铁路房屋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四十多年前,我初到三张茂站。那是个四等小站,房屋建筑古老破旧,每天只有徐州至济南的515/516次列车在这里短暂停靠。铁路房屋皆是石头墙、木门窗,由于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墙皮剥落,露出里面粗糙的石头,木门窗也摇摇欲坠,每当有列车经过,那震动仿佛能让它们散架。
那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整个车站都没有自来水,日常用水需要去挑井水。每天施工前我都要早早起床,挑起水桶走向那口古老的井。井水冰冷刺骨,打满两桶水后,肩膀便被扁担压得生疼。一路晃晃悠悠双手托着扁担还溅出很多水,鞋和裤腿也是湿的,几个妇女看着我担水的样子嘲笑地说:“银环来到了咱车站。”(电影《朝阳沟》里的银环)当时羞得我满脸通红,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开启了每天的劳动。
车站虽小,却也有着别样的烟火气。记得有一位农妇和男孩总是在火车到来前背着破旧的背篓,里面装着肥皂、烟酒、袋装花生和自家种的小甜瓜,在车站里售卖。她那朴实的笑容和热情的叫卖声,给这个略显冷清的小站增添了几分温暖。当时的物资匮乏,要是想吃点西红柿或饼干就得去五里外的高皇村去购买,没有自行车只能步行。每次去高皇村采购,都像是一场小小的远行,一路上满是对新鲜瓜果的期待。
初来乍到,我在技术上并不熟练,面对那些需要修缮的门窗和房屋,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我心里清楚,退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于是,我开始刻苦学习技术。白天,我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仔细观察他们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从木材的砍楔、下料到门窗的安装、固定,特别是木工的拼、接、挖、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虚心请教,哪怕问题再简单,老师傅们也总是耐心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工地上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工作累了,彼此之间互相鼓励。在修缮车站房屋时,有的同事负责搬运砖块,有的负责搅拌水泥,我和其他木工则专注于门窗的修复和安装。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如同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七月份的天气非常炎热,大伙正在午休,送砖石的货车来到了工地,工长一声令下,我和工友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水泥,不到半个小时,一车料卸完了。虽然个个汗流浃背、满脸通红,但没有一声怨言。
在我们近两个月的努力下,三张茂站渐渐发生了变化。破旧的房屋换上了崭新的木门窗,石头墙也被重新加固和粉刷。原本摇摇欲坠的建筑变得坚固美观,车站的面貌焕然一新。大伙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中满是自豪。
随着时间的变迁,原来的三张茂站现已拆除,铁路宿舍已不复存在,但我们房建段敢于拼搏、团结奋斗的精神始终燃放着。
如今,我即将告别这个奋斗了四十多年的岗位,心中感慨万千。在三张茂站挑井水的日子,那为了掌握技术日夜苦学的时光,还有和同事们一起挥洒汗水的场景,都成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四十多年,我见证了铁路的发展与变迁,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当时来的同事都早已调走,而我却像当时种下的那棵扎根树一样,深深扎入了自己的岗位,为铁路房建尽了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