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老宋一觉醒来,拿起床头的手机看时间,4:56。人到中年,习惯了早起,闹钟定的是凌晨5点,但每天他都会提前几分钟自然醒来。妻子正在熟睡,老宋悄悄起身,走到客厅阳台,将窗户打开一条口子,外面一片雨雾蒙蒙,一阵疾风猛地扫了过来,老宋下意识地一摸,竟一脸雨水。
雨从昨天清早就开始下,昨天傍晚开始雨量增大了许多,政府有关部门即时将暴雨预警等级提升至黄色。洗漱完毕,老宋开车去单位。雨很急,透过雨刷频繁摆动的挡风玻璃,老宋看见有不少穿着雨衣的市政人员已经在积水路段的窨井旁忙碌。
为了方便上下班,老宋前年就搬到了女儿任职学校的教工小区,从西城挪到了东城,一下子离机务段就近了许多。5:45,老宋安全到达单位食堂门口,几个下班的机车乘务员认识老宋,主动和他打招呼:宋师傅,来这么早啊!老宋一手撑伞一手下意识地提着一只裤腿在雨水里跳步,眯着一双小眼睛笑着答:早,早!话音刚落,老宋已经奔到了中修库门外的地沟旁。
老宋是机务段检修车间中心配件库的负责人,虽然机务段24小时有专人防洪巡视,但作为车间汛期党员应急小组成员之一,老宋习惯了每天早晨来到单位,首先绕着厂区仔细查看一圈——还好,昨天下午被工友们打扫过的八条地沟干干净净,正清爽整齐安然无恙地横在那里,静静聆听着遮阳棚顶急急的雨声。这些年来,机务段防洪防汛预案和相关配套设施及时有效,干部职工应对非常天气的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杜绝了地沟积水等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情况发生。
6:30,老宋收拾好配件库的卫生,去食堂吃早饭。十多年前,机务段从明光路二号门附近的老厂区,搬迁到市区东北部瑶海区的张洼路。新段本部建设起点高,每座建筑都有效融合了铁路安全和企业文化的相关元素,厂区绿树成荫,碧草如毯,图书室、篮球场、网球场一应俱全,是闻名省城的花园式单位。食堂外观设计高端大气,室内布置干净整洁,用餐环境舒适惬意。刚刚把一个煮鸡蛋塞到嘴里,望着窗户玻璃上蚯蚓般滑落的一条条雨痕,老宋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起身找食堂管理员要了个塑料袋,把早点一股脑装进去,拎着袋子就往停车场跑。
出机务段东门不远,右拐隐有一条乡道,乡道窄仄路况不佳,每天只有极少数不开车的职工从此经过。乡道附近的某社区最近一段时间正在搞老旧小区改造,老宋想这样的雨天那里肯定不好走。他开车从单位东门出来,转了一个大圈,绕到了那条乡道的施工处,果然如他所料,前方有一潭十米左右宽的积水。一个老人提着靴子,光脚站在对面,朝老宋喊:我刚从你那边过来的,这水及我膝盖深呢!老宋笑笑,朝老人挥手,钻回了车里。
一辆出租车远远停下,走过来三男一女,最前面的是柴辅组的老刘,这四个人同住一个小区,每天一起拼车上下班。老刘性子急,大大咧咧,要脱鞋蹚水过去,女职工小孙望着眼前的积水有些为难。老宋摇下车窗,探出头,喊,你们快上我车,我们绕道到单位东门!老刘一愣,赶紧上前轻锤老宋厚厚的肩膀,笑道:“原来是你啊——我们的老宋总是出现在大家最需要的时候!”老宋一边启动车子一边认真地说,我这电车方便,来回跑经济又环保。
把老刘他们顺利送回车间后,老宋马不停蹄又返回积水的乡道旁,守在车里,等待有可能的第二次“摆渡”。7:55,老宋终于赶回了检修车间中心配件库,匆匆喝了口水,换好工作服佩戴好安全帽,开始准备早点名。这时,灰蒙蒙的天空开始亮堂起来,外面的雨,已经小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