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芜湖

汽笛
    芜湖长江大桥一桥 王磊摄

  房振川
  初识芜湖,已是十年前。来芜湖参加工作前,我便早早地从百度上检索关于芜湖的信息,了解到它是四大米市之一,有方特、有双江塔影、有赭麓晴岚等别样风景。步入工作岗位后,我经常骑上一辆电瓶自行车,带上手机支架,开着手机导航,在芜湖的大街小巷四处游荡,一是为了尽快熟悉城市道路,融入这座城市,二是为了找寻这个城市的文化和情怀。
  我曾独自去过芜湖古城的衙署,也曾在小长街磨得晶亮的青石板上漫步,偶尔也跑到水波浩荡的长江边遐思,深刻体会一把“江南三分秀,二分在芜湖”的意蕴。城市的魅力在于风物和景致,如果没有陶塘的前世,没有张孝祥捐田百亩的轶事,那镜湖和一口普通的农家藕塘相差无几,只要你去建造去堆砌,镜湖上那些水亭榭阁,拱桥扶栏都会应有尽有。
  翻开一本由芜湖市镜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刊物《镜湖》,柳春园的雅致仿佛就在眼前。书中指出,前世陶塘、今时镜湖是芜湖景致中的景致,卓尔不群。于是我开始追寻这座城市的内在涵养,走进与赭山公园紧邻的徽商博物馆(江南研究院),里面的徽雕作品让我惊叹,其中的徽商故事令人流连忘返;穿梭在芜湖市博物馆,林立的商铺使这座城的过往更加丰满,“傻子瓜子”让这个城市的品质更显独特。也就是在那天,我到镜湖边的集宝斋买下了笔墨纸砚,写下了“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将其裱于书房自勉。一座城如是,一个人亦如此。
  芜湖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画与芜湖如诗如画的景致融为一体,画卷以黑铁为线,大地为纸,或粗或细,或聚或散的铁线,将你我从赭山的苍翠,带到方特的梦幻,带到浑然天成的神山,又带到黑瓦白墙的鸠兹古镇。漫步在一处拱桥上,听梨园曲调,看水边芦苇,品乡音江情。
  “香葱香菜要不要?蒜子辣椒要不要?”若是你早餐到芜湖一家馆子吃碗面条,你会发现店铺老板问个不停。那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时豁达,有时又有点“小矫情”,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他们都享受这份满足。吴越、皖江、古徽州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带给这座城的是自信、开放和包容。得逢盛世,行吟芜湖,且将幸福拥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