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 陈宁/摄 闵天 董佳怡
长三角铁路是一幅流动的江南画卷。千百年来,这里水网交错、经济活跃、人文荟萃。而今天,穿梭其间的高铁列车不仅加快了时空流转,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品味这片热土的独特窗口。
作为铁路青年,耳听车轮滚滚,眼观四季风景,这幅“流动的长三角铁路风景”逐渐沉淀为心中柔软的一角,也成为我们理解这片土地的一把钥匙。
高铁从南京出发,一路南下,穿越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直至上海。风景在车窗中徐徐展开,夏日时节,青绿色在乡间铺展开来,如碧绿海洋轻轻荡漾。到了苏锡常一带,大片的河网交织成棋盘,农舍错落,仿佛进入了一幅传统的江南水墨画之中,特别是在无锡到苏州之间,这段路线可以说是苏南最有“江南味儿”的一段。列车高速前进,窗外是一片柔美静谧的画卷:湖泊如镜、桥梁如虹,江南传统村落点缀其间。一次出行,我们正好赶上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湖畔,那一刻,列车仿佛穿越在梦境之中。
铁路并没有割裂江南的水乡风情,反而以现代形式延续了这片土地的诗意。钢铁与水墨的交融,正是现代中国的一种别样表达。铁路不仅连接城市,也串联起市井生活,而一座城市的味道,往往最能直观诠释它的性格和温度。
在我们的家乡常州,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南大街,横亘在常州老站旁,是我们每次回到常州必去的地方。街边小吃摊飘着酱香:常州大麻糕油而不腻、焦香酥脆,蟹壳黄色泽金黄、层层酥松,桂花糖芋艿甜糯绵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配上葱花虾皮,每一口都能吃出常州人的细致与讲究。
无锡的味道则更显醇厚。一提起无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无锡糖醋小排,糖色浓郁、酱香扑鼻。一次午后闲逛,我们在惠山古镇一家老馆子点了三鲜馄饨和红汤面,一口下去,酱汤入味、肉香十足,那一刻仿佛时光都慢了。
而说起苏南的美食,怎能不提苏州?这是一座“吃得最文雅”的城市。苏州的味道像它的园林一样,不浓烈却意味深长。人们常说,苏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的:早上醒来,随意走进街边的一家小面馆,点上一碗盖着自己喜爱的浇头面,再配着姜丝、荷包蛋,是唤醒味蕾的第一声问候。面食作为苏州人钟爱的“日常标配”,有时看似简单的一碗清汤面,实则讲究极多,酱油、猪油、葱花的比例一丝不差,每一家老面馆都守着属于自己的“黄金配方”。更不能错过的是苏州的“甜”,一种细腻、回味悠长的甜,酒酿圆子、青团、糖粥,甜中带着温柔的余韵,如同这座城市不紧不慢的节奏。
在观前街闲逛时,记得走进街边的甜点铺,老板用绿茶、豆沙等做成精致的夏日小点心,摆盘如画。客人络绎不绝,却无一喧哗,皆低声细语、静静品味,这大概就是“食之有道”的极致表现。小小得月楼的松子桂鱼,则是苏帮菜传统与匠心的代表。一鱼两切、裹粉入锅、鱼身酥脆、酱汁晶亮,宛如雕塑,再配上经典的清炒虾仁,吃的是美味,更是一次视觉与味觉的双重享受。
长三角铁路的纵横交错,让这些味道之间不再遥远,沿线旅客可以“早在南京喝豆浆,中午在苏州吃面,晚上到无锡品排骨”,这正是“舌尖上的长三角”最真实的呈现,也是我们铁路人最常感受到的一种幸福。
我们心中的长三角铁路风景,不只是旅途中那一幅幅定格的画面,更是沿线万象带来的心灵共鸣。它有江南水乡的温婉,也有现代都市的节奏。有城市发展的气势,也有人情冷暖的细腻。愿不断延伸的铁轨,带我们通向更远的未来,也带我们回到心中的江南,回到那一碗热面、一盅甜汤、一声问候之间的深情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