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丁家超正在试验车钩三态。 (汪晟 摄) 记者 朱明轩
【人物档案】
丁家超,男,共青团员,1997年6月出生,2019年8月入路,现任杭州北车辆段技术科站修专职。在2022年全路机辆系统货车检修工种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车辆钳工个人全能第一,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技术能手、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集团公司“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
4月18日,夏至未至的杭城气温飙升至31℃。在长三角铁路最大的货车检修基地杭州北车辆段乔司检修车间,一个瘦削的身影正蹲在站修库内,手持小撬棍忙碌着,灰色工装有一半被汗水浸透成黑色。他就是站修专职丁家超,同事们口中的火车“关节科”医生。
把艰苦岗位作为“磨刀石” 2019年,西南交通大学毕业的丁家超带着对铁路的向往,只身从安徽老家来到杭州北车辆段。第一站,他就被分配到被大家公认为“苦脏累”的班组——外制动班。半米高的车底空间里,这个一米八三的大个子只能半跪,甚至坐在沾满肥皂水、润滑脂和油污的地面作业。“外制动班的衣服,脱下来还能硬挺挺地立着。”丁家超打趣地说,但他却把这里当作成长的“磨刀石”:“车底能看清每一个部件、每一颗螺栓,货车的‘骨架’在眼里越来越清晰。”
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让他真正理解“工匠精神”的分量。2020年某个周五,急于通勤的他“铆歪”了一个拉环铆钉,好在被师父及时发现,没有影响交车验收。这次失误像一根细针扎在他心里,从此他便养成了每完成一个作业环节,都迅速复查一遍的习惯。外制动班能够参与一辆货车从分解、检修、组装,再到调试的全部过程。这段经历,为丁家超后续参加技能竞赛,积累了扎实的业务基础。
2020年12月,丁家超调至钩缓班,负责车钩组装和车钩三态检测作业。作为连接火车的“关节”部件,一个钩舌就重达30多公斤。“刚开始‘甩钩’时,手指常被夹得通红,十根手指轮流‘挂彩’。”他笑着回忆,虽然困难重重,但他却另辟蹊径找到了诀窍:“就像家里换桶装水,得找对角度、用对巧劲。”
练就4秒“甩钩”绝活 在钩缓班的工位上,丁家超给记者演示了一次“4秒甩钩舌”的绝活。只见他半蹲蓄力,手臂轻扬,30公斤的钩舌划出一道优美“弧线”,精准落入1.2米高的钩腔,全程一气呵成。“靠的不是蛮力,是腰部借力和手腕转力的配合。”丁家超解释说。这招绝活源自无数次的观察和试验——观察老师傅们的发力角度,试验不同姿势的省力点。
刚到钩缓班的那段时间,他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时常利用工余时间自己练习,30多公斤重的车钩,他一“甩”就是20多次。最终不仅练就了绝技,还摸透了不同厂家配件的“脾气”:“某厂的钩锁铁弧度偏0.5毫米,得配另一厂的钩舌推铁才能严丝合缝。”
半年的刻苦钻研,让他对千余种配件的参数和特点烂熟于心,不仅能够精准配对,组装效率也从10多分钟一次,提升到5分钟内完成,精准度达到“零失误”。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徒手劈开口销”的绝技。8毫米厚的铁片,丁家超不用任何工具,仅凭手劲,5秒内就能掰出标准开口角度。
2022年,他在全路职业技能竞赛中力压群雄,摘得车辆钳工全能桂冠,成为该段获“火车头奖章”最年轻的职工。
从“车底学徒”到“技术尖兵” 在钩缓班的3年里,丁家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累计发现车钩部件安全隐患100余个,发丝般的裂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一次三态试验中,他仅凭钩锁铁回落时0.1秒的卡顿,就判断出钩腔内壁存在磨损,避免了一起潜在的脱钩风险。“火车‘手拉手’,关节必须灵活。”他常说,每个车钩的“开锁、闭锁、全开”三态,都是生死攸关的“安全闸”。
夕阳的余晖洒进站修库,如今已成长为该段技术科站修专职的丁家超摘下沾满油污的手套,露出掌心的老茧和指节的疤痕。这些“勋章”见证着一个95后从青涩大学生到铁路工匠、从“油污少年”到“技术达人”的蜕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平凡岗位做成不凡事业”的真谛。
“一线苦吗?苦。但每次看到自己检修的货车安全驶过,就觉得值了。”擦去额头的汗水,他的眼中闪烁着光。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丁家超和无数铁路青年一样,把青春铆在火车上、铁轨上,用专注与热爱,练硬功、担重任,为铁路安全运行拧紧每一颗“螺丝钉”,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