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运一线行】

热浪中的驼峰“解钩手”

——金华车务段金华东站连结员岗位探访
要闻
    作业人员在安放铁鞋。

  记者 朱明轩 文/摄
  8月14日,午后骄阳似火,金华东站驼峰顶上,毫无遮掩,气温直逼40℃,风卷着热浪,令人窒息。记者跟随金华车务段金华东站连结员冯文瀚,在滚烫钢轨和灼热车体旁来回穿梭往返,用脚步和汗水丈量技术站里的高温“华容道”。
  昼夜不息的金华东站承接沪昆、金温、金千、甬金等多条干线、支线汇聚的车流,日均办理货车达1万辆。14:20,一列货物列车在调机牵引下,缓缓攀上驼峰。而冯文瀚早早蹲伏在滚烫的线路旁——这是解体前的“复检时刻”。只见他目光如探针般上下“扫描”,专注地检视着活塞推杆等关键部件状态,并逐一核对每节车辆的车号。“这是解编作业前的最后一道关卡,关乎后续推峰作业安全和效率,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完成复检的冯文瀚抹了把汗,10分钟的蹲守,让汗水在他的工装上晕开深色印记。
  当货物列车被缓缓推上驼峰“脊背”时,冯文瀚已提前立于峰顶的热浪漩涡中心。他目光如炬,默数着一节节缓慢移动的车厢。当目标车号与提示牌重合的一瞬,他眼疾手快,果断提钩,“咔嚓”一声脆响,咬合的车钩成功分离。然而这并非终点,他还要疾步跟随着车辆移动,完成至关重要的“护钩”环节,直至确认车辆已安全脱开。在短短不足二百米的驼峰顶上,冯文瀚每日折返奔走逾百次,累积步数两万余步,厚实的长袖工装被汗水反复浸透,又在热浪中板结、凝出白霜。
  解体一趟列车平均耗时近40分钟,需要精准提钩十次以上。冯文瀚深知,每一秒都关乎着整个“华容道”的“解题效率”。对于JSQ、1.8平板等特殊长轴车辆,他更是格外凝神——这些是驼峰上的“重点对象”,容不得丝毫差池,与同事的联控手势也更加清晰有力。
  “1号37道沪1铁鞋防溜好,铁鞋编号02号!”冯文瀚的报告声穿透热浪,字字铿锵。对于无法过峰的危化品车辆,需要暂存禁溜线,每当此时,他们都会格外细致、再三确认。
  在技术站服务中间站的大背景下,该站坚持对内挖潜。技术骨干被精准部署于驼峰等咽喉要冲,连结员们不仅完成解编作业,还能随时下峰支援站整作业。8月以来该站中时平均仅3.5小时,低于3.8小时的月度指标。
  当夕阳西斜,地表蒸腾的热力未减分毫,驼峰作业仍在持续,一抹清凉已悄然抵达。每日送到岗位的冰镇绿豆汤和西瓜,是冯文瀚和同伴们格外期待的清凉慰藉。
  驼峰上,热浪中,一次次弯腰、疾走、提钩、护钩,一次次精准操作和挥臂联控……驼峰连结员们用汗水浸透的身影,支撑着技术站这个巨型“华容道”的高效运转,使万千货物得以穿越热浪,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