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念 下笔无憾

汽笛
  朱旻荃
  年初我开始练习书法,这缘于我夸下的一句“海口”。春节前在候车厅看到省市书法家们写福字、送对联,挥毫泼墨间行云流水,我羡慕不已,对旁人说:“会写书法真好,希望明年春节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字来!”“只需要一年就可以吗?”同事嬉笑着问。“没问题的,多练练嘛!”我自信地回答。
  提笔方知写字难,很快我就被现实“打脸”:横不平、竖不直,笔画粗细不均、字形大小各异,更别说有什么字体韵味了。胡乱练习了几天,眼看不是办法,才耐下心来在网上找书法入门教程。几经对比,我选择以小篆开局,从《峄山碑》入门——碑文不长,且讲究中锋行笔,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格外友好。
  选定目标后,我开始了练字之路:每周两三次,每次写两开面,一面练笔画控笔,一面临帖摹字。断断续续练了五个月,字虽初有模样,却总难让自己满意,想来是遇到了第一个瓶颈。
  一次偶然的经历,让我有所领悟。不久前得知语文老师生病住院,不知送什么好,却执意要表达关切,便大着胆子决定写篆体“早日康复”四个字送给老师。许是心里有了预设的“观众”,写起来一反往日的随意,笔笔斟酌、字字推敲,单是摹写一遍试试,就要近二十分钟。想到老师看到后会是严厉批评还是温和鼓励,我每一笔都更加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就这样踌躇着写下四遍,竟发现字的呈现一反往常的好:饱满而坚定,一改我以往软绵犹豫的毛病。写到这里,我大感收获,欣喜之下直愣愣就准备送去,可惜老师提前出院没能收到,我便拍了照片发给她。微信上收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我既欣喜又坚定了习字的方向。
  起初写字,我总急吼吼地拿笔就画,心里想着要一气呵成写出大家风范,奈何功力不到家:有时心神未到,笔墨已经滑过去,笔画像没筋骨的面条,扭曲抖动、分叉干墨;有时心急,舔笔蘸墨不足,一笔下纸就是好大一片晕染,手忙脚乱中更不得要领。
  不同于以往,这次下笔时心中多了份敬畏,仿若老师就站在身前审视我的一举一动。每一笔都反复琢磨、几经考量,放慢行笔后,字字饱满厚实,反而很符合小篆的敦实厚重感。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我曾为背后作家与女友生死相隔的故事感动惋惜。现在想来,且不问翻过山丘后的结局,路途上支撑我们走好每一步的心念之人,便是最真挚的陪伴——你本不是独行者,心怀守候,又何须等待?
  写字如此,人生亦然。每一步的专注与敬畏,皆为成长之基。终点虽未知,但沿途的坚持与感悟,已是最好的陪伴。
  心中有念,下笔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