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亮
“哒哒……,哒哒哒……”上午10时,一串沉闷的钢铁撞击声,从热浪翻腾的合肥整备场传出。这时,室外温度已达40℃,行修组职工韦智允顶着烈日,站在车头前的踏板上,左臂挎着护杠稳住身体,右手握着电动扳手,正卸边灯灯罩螺丝。
汗水顺着韦智允的面颊淌到下颌、脖颈,浸湿了衣服,滴到地面;滚烫的护杆,烙得皮肤火辣辣地疼。然而,他手上动作不停,取下灯罩、拉开灯架,擦去眼角的汗水后,仔细检查灯泡插座、线路接头。因为他知道,边灯是机车夜行的“眼睛”,容不得半点马虎。
“小韦,太热了,下来歇歇,喝口水,换我来干!”在旁边防护的老师傅陈红兵心疼地劝道。“没事师傅,快找到毛病了。”韦智允头也不抬地答道,手不停歇地测量接线柱上的电压。
韦智允是“00后”,2021年入路后来到合肥机务段合肥整备车间从事机车检修。在平均年龄52岁的行修组,他是小字辈,但干活从不挑肥拣瘦,又踏实肯学,是大伙特别喜爱的小“兄弟”。老师傅尹君说:“小韦和我们子女差不多大,干活时,我们要多护着他点。”
然而,遇到苦累活,他却总抢先照顾师傅们。一次,有台机车牵引电机速度传感器故障,传感器位于电机与齿轮箱之间拳头宽的狭缝里,必须钻到车底,屈膝蜷身趴在电机上,用木锤一点点把它“拔”出来。师傅们年龄大、腰身硬,在这个别扭的位置作业十分棘手。韦智允扭身钻进车底,凭借身柔体活,顺利换掉故障配件。当他大汗淋漓地从车底爬出来时,手脸衣裤蹭满油灰,脸上却笑盈盈的,满是完成任务的舒畅,还流露着“快夸夸我”的骄傲。
“苦点、累点,咱不怕,就‘怕’修车上的厕所!”厕所空间狭小,仅能容一人作业。蹲在地板上,脸对着便桶,要检测风、电和水路,清理集污箱里的堵塞物。这些韦智允都能忍,最难忍的是每次作业后,衣服和手上都会沾上难闻的异味,尤其用夹子一点点掏坐桶内的堵塞物时,他得捂嘴强忍呕意。“爸妈都想不到我在单位里还干‘掏粪工’的活!”说归说,韦智允还是开动脑筋,找来胶管和连接器,制作出厕所疏通专用工具,利用机车压缩空气疏通坐桶集污箱管道,一举解决了大伙的烦心事,赢来师傅们交口称赞。
6月初,韦智允被工长任命为甲班的“大哥”。小班五个人,除他之外,其他四人都是年过五十的老师傅。“小韦,你这是小牛拉大车啊!”工友们笑着打趣他。
行修组负责出入库机车的“急诊”任务。韦智允根据师傅们的体能和技能特长,对故障提票进行“分诊”,提升作业效率;夜班时,入库机车多、时间紧、任务重,他让技能精湛的师傅应对疑难故障,自己则整夜守在整备场,随时上车抢检。转眼近两个月,小班“急诊”无一错漏,而韦智允原本丰腴的圆脸却瘦成了尖下巴。
“陈师傅,把灯头递给我。”韦智允找到故障点,换上新灯泡,装上护罩。闭合电源开关,边灯瞬间点亮。这时,他才长舒一口气,汗涔涔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