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暑运日记】

“毫米”战场

铁路纪实
  武凯
  8月21日 星期四 天气:晴 气温:37℃
  10点刚过,王楼站天窗调度命令就下来了,时间为11:40到13:40。地点在王楼站南咽喉下行区域,任务是对王楼站下行关键道岔的缺口进行开盖复查和精调,外加整治工电结合部病害以及巡视检查轨道电路侧磨绝缘。京九线行车密度较大,为减少对列车运行的影响,我们工区只能利用中午这段时间出去干活。
  预想会开完后,大家立刻开始整理工具材料,万用表、大扳手、塞尺、手锤、油壶……一样样清点、装包。11:00左右,扒拉完最后几口午饭,稍作休整,我们就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出发了。线路上热浪滚滚,远远望去,热空气在钢轨上浮动蜿蜒,连吸进鼻腔里的空气都是灼热的。脚踩在道砟上,隔着厚厚的劳保鞋,都能感觉到从地面蒸腾上来的热气。
  11:40,下行天窗封锁命令准时下达。我们迅速进入作业位置。钢轨摸上去直烫手,简直像烧红的烙铁。我和工长耿仿青负责14号道岔的日常养护和监测问题缺口调整。他蹲下身,先用缺口探棒在转辙机内部仔细复查锁闭柱与表示杆的间隙。
  “有0.5毫米的偏差了,必须立即调回来。”耿仿青开始松开缺口调整螺丝,我赶紧递上大扳手。这活儿在中午干,真是“烤”验。汗水顺着脸颊、脖子不住往下淌,缺口调整大螺丝也被晒得烫手。耿仿青屏住呼吸,手上的动作又稳又轻,我紧盯着道岔缺口的变化。“好,缺口调整到标准范围了!”这0.5毫米级的精准要求,在65℃的轨温上达成,靠的是手上功夫,更是内心沉甸甸的责任——列车能不能平稳通过,就看这关键的“一点点”。
  顾不上喘口气,我们立刻转入结合部病害检查。我配合副工长程相增,检查道岔转换动作有无异常。手指触摸着杆件,感受力量传递是否均匀流畅。高温下,钢轨膨胀可能导致顶铁间隙变化。我们反复试验了几次,用塞尺确认道岔密贴的间隙都在标准范围内。汗水流进眼睛,又涩又疼,也只能用袖子胡乱擦一下。我及时检查并擦拭自动开闭器接点,确保接点接触良好。
  最后是轨道电路绝缘巡视检查。蹲在钢轨绝缘节旁边,感觉地面的热气直往上冒。我仔细观察绝缘节有无细微铁屑、夹板螺丝有无互碰等影响绝缘的情况,接着用电阻表测量绝缘电阻值。高温高湿是绝缘性能的大敌,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影响轨道电路接收电压,麻烦就大了。
  防护员海哥站在离我们七八米远的路肩上,他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视着线路两端,对讲机紧握在手,确保我们安全。他旁边的地上,还放着我们的解暑利器“防暑包”。
  两个小时的“天窗点”感觉过得飞快,又格外漫长。天窗结束的声音从电台传来时,大家的工作服早已湿透,紧紧贴在身上,都能拧出水来。看着远处信号灯由红变绿,邻线一趟列车平稳、顺畅地驶过,车轮与钢轨发出规律的“咔嗒”声,心里那块沉甸甸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作者为合肥电务段亳州信号车间王楼信号工区信号工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