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道间的“荔枝答卷”

汽笛
  曹悦
  上个月夜班,车号室里的电脑在明亮灯光下泛着光,电子语音播报“43332一场三道车号货检语音”,我右手的鼠标滚轮划过新“十八点统计系统”里密密麻麻的股道车流数据,随即停下来切换电脑处理列车到达业务。窗外,机车的鸣笛声混着车轮与钢轨的摩擦声,这声音曾让我彻夜难眠,后来却成了暑运攻坚的背景音。恍惚间,《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捧着鲜荔枝的画面从脑海闪过——他要在旬日内突破“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桎梏,将荔枝送抵长安;而我们在暑运单日办理量一万四五的高峰里,要实现车号核对“零偏差”、车流统计“零延误”,保障每列货车“快解快编快发”。相隔千年的“时限战”,藏着同样的较真与坚守。
  破“三日腐荔”之困
  用“攻坚试错”解新系统上手难题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最动人的并非接下“荔枝使”的勇气,而是面对绝境时的理性——他翻遍漕运档案测算水陆里程,在岭南驿馆反复试验“盐渍法”“截枝法”,最终以“竹筐分层、隔枝填冰”的巧思,将荔枝保鲜期从三日延长至十一日。这份“找方法、破僵局”的韧劲,恰是我们今年暑运应对新“十八点统计系统”上线的真实写照。
  暑运启动前,芜湖东站全面切换“十八点统计系统”。此次启用的新系统基于统一数据平台构建,实现数据自动采集、智能校验及报表一键生成,能大幅提升统计工作标准化、自动化水平,可对于我们这些用惯老系统的人来说,相当于要在暑运车流高峰前重构作业流程。
  试运行首周,货车清算系统需同步关联新老两套系统,每日14点、17点和18点三个时间段,必须完成六个方向到发列车“列数、小计、有调、作业”等九项核心数据的比对一致。七月初,暑运首波车流高峰来袭,我按培训流程操作新系统接车,为保证双系统数据一致,采取新老系统同步接车、增加核对频率、遇问题及时核实修改的方式,却因对部分功能不够熟悉,导致货车数据出现偏差。当逻辑检验弹出一列标红的错误信息时,距离报表上报仅剩两小时,后背瞬间被汗湿,就像李善德看着荔枝在筐里逐渐变色,明知时间紧迫,却不能有半分急躁。
  那段时间,大家自发组建学习小组,下班后不着急离开,围着电脑复盘本班出现的问题:针对“逻辑检查报错”,总结出“算差数、找辆数、核车次”的三步排查法,梳理新系统逻辑检查问题背后的原因,列出对应处理办法并整理成清单,确保下次操作无误。一周后的17点55分,当我看到新系统弹出“逻辑检查正确”的提示框时,悬着的心终于落地——就像李善德找到荔枝保鲜的法子,那种用不断试错换来的顺畅,比什么都踏实。
  守“不越底线”之道
  以“现车核对”护数据准确红线

  电影里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李善德为赶工期想绕开驿站核验,可看到累死的驿马、被强征果树的农户,他停住脚步说“规矩不是绑人的绳子,是护人的墙”。对车号统计员来说,新系统再智能,“数据零差错”的底线也绝不能破——每份车号报文关联着货物运输安全,每组统计数据影响着全局车流调度,容不得半点侥幸。
  8月12日正午,高温红色预警,13时05分,助理调度员的电话突然打来:“到达5道的X371次列车能不能先转入股道?这趟是南京开往南昌局集团公司的集装箱班列,到了我站要补轴。”我盯着屏幕上“外勤未完成现车核对”的提示,咬了咬牙回复:“师傅,再等10分钟。外勤已经在逐辆核对车号,现在转场万一现车与确报不符,会造成编组差错。”挂了电话,13时14分,外勤通过对讲机传来“现车与系统数据一致”的确认消息,我才进行转报操作。就像李善德绝不让变质荔枝进入长安,我们也不能让存疑数据流出车号室——哪怕多等10分钟,也要守住运输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行“扎根为民”之义
  做“系统经验”的“种树人”

  电影结尾,李善德没有留在长安当官,而是回岭南种了一片荔枝林:“送一次荔枝不如种一片荔枝,让百姓年年有的吃。”这话让我想起去年退休的陈师傅,退休前她把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交到我手上,封面写着“车号统计作业要点”,里面不仅记录着老系统的作业流程,还贴着打印的统计表格,手写标注数据快速查找位置等实用经验。“传帮带”就像李善德种的树,好的经验做法得一代代传下去。
  暑运的热浪已退去,内勤室的对讲机声、键盘声依旧此起彼伏。我们没有李善德“送荔枝”的传奇,却在股道间书写着属于铁路人的担当:用试错破解系统难题,用规矩守护数据准确,用分享传递经验温度。每一次精准核对,每一份准时报表,都是我们交给暑运的“答卷”。如今,“十八点统计系统”已完全融入日常作业,助力芜湖东站实现暑运货车接发量同比增长。我们知道,只要守住“数据零错”的初心,就能让新系统成为货运保畅的“好帮手”,让铁路运输的“荔枝林”,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枝繁叶茂、硕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