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水欣
自2025年10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全面停止提供纸质报销凭证,电子发票成为唯一报销凭据。这标志着中国铁路在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之后,在数字化新征程上又迈出重要一步。铁路全面“告别”纸质票,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服务理念与出行方式的深刻变革。
铁路票据的演变,始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从软纸票、磁介质票到电子客票,每一代车票都承载着一段时代的记忆,也记录了铁路的发展和进步。此次全面推行电子发票,既是对“无纸化办公”和“绿色低碳”理念的积极响应,也是铁路作为国家运输主力,践行“双碳”目标的具体行动。据统计,铁路系统每年开具数以亿计的纸质票据,消耗大量资源。电子发票的全面应用,将显著减少纸张与油墨使用,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环保效益,体现铁路企业的社会担当。
更重要的是,“让数据多跑路,让旅客少跑腿”正逐渐成为现实。以往,旅客因遗失或忘带纸质票而影响报销的情形屡见不鲜。电子发票则实现了从申请、推送到查验、归档的全流程线上操作,极大提升了出行效率和报销便捷
性。这一转变,不仅减
轻了旅客的出行负担,
也推动了铁路、税务、
财务等多系统之间的
数据协同与公共服务融合,是“数字中国”在铁路领域落地的重要体现。
当然,任何改革都需兼顾效率与公平。针对老年群体或使用数字能力较弱的旅客,铁路部门也作出了周密安排:车站保留人工窗口和自助打印设备,提供行程信息单和发票打印服务,并辅以志愿者引导与客服支持,确保“一个都不掉队”。这种既有速度、又有温度的服务升级,彰显了铁路现代化中的人文关怀。
从绿皮车到复兴号,从窗口排长队到“一证通行”,中国铁路的变迁,始终以旅客体验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纸质车票的退场,既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更是对智慧出行新阶段的积极迎接,是铁路数字化转型的缩影。
铁路的改革从未止步,每一次“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迎接”,而最终的评价标准,始终是旅客的获得感与满意度。电子发票的全面推行,正是铁路与时代同行、与旅客同心的又一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