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腾
记得八月那天,残暑黏着稀疏的蝉鸣,伴着退休欢送会上此起彼伏的欢呼与鼓掌声,一同回荡在青龙山站的空气里。欢送会的主角正是车站的“大家长”满峰。那天以后,那道曾经无数次穿梭在调车组与助理房之间的背影,我再也未曾见过。
青龙山站隶属于淮北车务段,是符夹线与青阜线的“咽喉”,承担着淮北国安电厂、平山电厂的电煤运输任务。满峰常说:“咽喉要通,先得筋骨顺。”在担任青龙山站站长的六年里,他始终将“规范”二字贯穿于车站的大小事务管理中:行车室联控要井然有序,调车组作业细化到步。
他深知“脚下沾满泥点子,才能想出金点子”。看到站场固定走行线石子遍地,他与职工一同铺上平整走道板;发现废弃电线杆是危险障碍物,他便组织职工贴上反光标;过去职工宿舍拥挤,他积极提报宿舍翻新申请;食堂破旧,他全力推进改造工程。看着职工们在宽敞明亮的新食堂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他心里舒坦。职工们打趣他“操不完的心”,他目光坚定地说:“我处在这个位置,就得担得起责任,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大家。”大家心里明白,他是把车站的“筋骨”当作自己的骨头一样悉心养护。
去年我跟班学习外勤助理值班员岗位时,在3号助理房见到满峰。他站在防护栅栏边,手指轻叩铁栏杆。“小杨。”他转过身问,“外勤助理立岗接车有哪些要点?”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我心跳加速,不自信地答:“可能是面向列车确认机车车辆状态正常吧?”他眉头一皱:“接发列车要远观装载、近看走行、耳听响声,这是规章里写得明明白白的。”我红了脸,以为要挨训,他却放缓语气:“小伙子讲话不要扭扭捏捏,说错了不怕,再学习就是了!把规章学透,工作才能做好。”他向我走来,拍了拍我的肩膀,继续说:“好好干,等我们这些老家伙退了,你们就是车站里的顶梁柱。”满峰是个山东大汉,说话直来直去,但严厉中又带些期许,听得我心里暖暖的。
今年五月份,满峰在车站座谈会上分享自己九年半的调车经历。他说,那时条件艰苦,雨天泥水灌进胶鞋是常事,有时鼻子一酸,眼泪便混着雨水流进领口,滋味难言。他手背蹭了蹭泛白的鬓角:“正是那些苦日子时刻提醒着我,必须把大家伙儿照顾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才对得起当年那个在风雨里咬牙坚持的自己。”
时光流转,满峰从青涩的连结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站长,但清晨检查站场的习惯没变,对职工们的关心没变,将职工利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更没变。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始终没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来时路”。
窗外调车机轰隆作响,我忽然领悟到满站长所说的“初心”。那从来不是墙上的标语,是他自己淋过雨,所以总为别人撑起的那把伞;是他曾在泥泞中摔过跤,如今为伙计们铺平的每段路;亦是翻新后整洁的职工宿舍和食堂、每逢恶劣天气便自动亮起的应急照明灯,为一线职工发放的防暑茶和防滑鞋……这些早已成为青龙山站的另一种“规章”。它并非文件中生硬的条条框框,而是如春日暖阳般洒在身上,给人带来温暖而踏实的力量。
45年风雨,站长满峰用脚步丈量过淮北车务段管内5个车站的每寸钢轨,用行动守护了铁道线的安全。他以坚守与赤诚,将一生最炽热的年华献给铁路,引领着一批批新职工奋勇前进。而我,定当以满峰站长为榜样,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砥砺前行,续写新的篇章。